正是基于如此理解为前提,我把“制度家族五兄弟”归纳如下:
1、约定干什么的制度——岗位职责。
尤其是新入岗的员工,在培训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告诉他们应该干什么,不然就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是干什么吃的”。我刚从学校分到学校当班主任的时候,就没人交给我一份岗位职责,我也真不懂咋当老师。所以,课表中周一的班会我就不知道谁的课,愣是去找教务处反映,说教班会的老师缺课了。
2、约定什么事不能干的制度——规范类
诸如,不能体罚学生,不能收家长馈赠,不能迟到早退,不能在班级上课和组织学生活动时接打手机,等等。
这类制度的特点是具有职业性约束,也反映了社会规则意识。
3、约定什么事怎样干的制度——常规类
包括课堂教学常规,班主任工作一日流程,校医工作一日流程,生活教师工作一日流程。还包括,人力资源招聘入职流程,大型考试流程,学生事故处理流程,家访工作流程,大型活动工作流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项制度也属于此类,如,工资机制,福利发放规定,教师业务进修规定,教师产假规定,等等。
4、约定什么是干好干坏标准的制度——考核类
这类制度通常和一个组织的管理文化对接,具有相对园本/校本的特点。甚至,更换领导后也会直接影响到这类制度的标准。当然,这种情况本身就是问题,可实际又是这样,一个领导一种看法,角度不同。
不过,无论如何,制度体系中的各项工作都应该有考核标准,也必须有监督检查的过程,若无,前面的三类制度就不落地。
5、约定干的好坏怎么办的制度——奖惩类
毫无疑问,没有奖惩的制度体系就是没有生命的制度管理,也可以说,奖惩制度最终的作用是激活了前面四类制度。
所以,在我的观点中,制度这一家子,还是以奖惩制度为王。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上面我说的这五种类型制度,常常混搭在一起出现在一个制度文件中,不一定都已分立的形式出现。
第二,广义的制度还包括口头约定,不一定都以文件和书面为呈现形式,特别是一些“临场问题”,在没有时间走程序的情况下,领导的口头要求也具有制度意义。
另外,我们在谈制度家族的同时,不能忽视“全制度”问题。“全制度”是我个人的说法,不是指制度体系的完整性,是指一些制度缺项产生的无效制度管理问题。
举一个例子:六一文艺活动之前,园长开大会给全园老师讲话,提出要求(口头制度),说:今年的六一大家一定要努力做好活动,要有所创新,节目的质量要有品位,做不好可不行!大家想想,这位园长的口头制度有效吗?我看问题大了。一个是具体标准很模糊,另一个是没说清楚怎样考核,考核点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根本就没说做好了和做坏了怎么办?也就是缺少最重要的奖惩制度。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效制度管理。
口头制度的问题很多,特别是随意性问题,常常是没有三思、没有文稿之下的决定,而且,做为单位一把手的话,多少都有些“金口玉牙”的味道,所以,我对那些喜爱随意管理,喜爱随便许愿,喜欢随时说制度的领导,必须送给两个字——慎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