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改变人的本性,但做为社会性管理就必须有强制性的约束,这就是我们通常在管理中所说的制度管理。
我认为,制度管理当属于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基面,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管理手段和管理架构。这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尽管我们有时在组织管理中谈“家文化”,但依然是“家有家规”。而且,特别是在治理乱校时,还要本着“治乱世以重典”的原则。
那么,回到韩国人的交通意识上来看,当道路上并没有许多电子监控设施,也没有像我国那么多的交警和协警时,他们依然把遵守规则当作了习惯,这就是养成问题,也一定是经过了“他律”到了“自律”的必然结果。当然,透过此例,也可以提升到一个更加有高度的层面来解释,这就的文化的管理问题。
所以,我们不妨据此来阐述,管理在发展中当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制度建设和实施阶段;第二个阶段当属养成习惯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形成了文化阶段。或者说,在管理进阶中,我们把完成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比作管理的“三级跳”。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管理的“三级跳”呢?我想就学校管理的具体情况而谈,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
首先是制度的建设和使用问题。如果是仅仅有制度,并且制度的诞生不健康,不是来自于民主讨论,而是校长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制度。或者,制度中根本就没有“人味”,是拿来“制人”的工具。那么,这样的制度就像用铁丝捆绑的一些木棍,没有把木棍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当铁丝一松开,木棍就会散落。这样的结果是,不会因为制度管理达到习惯形成。甚至,被管理者还会产生一种“反制度”的心理,也就是那些因不善管理的管理者会在感慨后说的话:这些老师,不管严一点就偷懒。
其次,要想让制度管理走向习惯养成,还要注意典型引路和弘扬正气。这正是我常说的,校长要会干“两手活”。具体讲就是,一手抓制度,一手抓人文,两手都要到位。比如,在管理学校卫生工作时,一个要坚持公平公正的检查评估制度,而且该罚就罚,毫不手软,该奖就奖,奖惩分明。这也可以叫做“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技术。这样下来,在管理公正,且没有因管理制造负面情绪时,时间久了,必然会达到“自然成习惯”的情况。
再次,要想提升到管理文化的高度,这是需要团队意识的支撑。也就是当我们的管理和员工的归属意识共鸣时,也是在不断的锤炼品牌和品位下,大家形成了高度的自觉,以维护组织的尊严而建立的“上意识”。当然,这是需要时间和积淀的问题,绝非是简单的提炼或喊上几句口号就属于文化了,文化是非常有内涵的管理。
总之,管理是需要不断的提升,而制度却是应该在管理提升过程中处于递减状态,因为,习惯的养成或文化的体现,虽然不排斥制度,但一定是大于制度,一定是趋向于让“铁丝捆绑”的制度逐渐减少。这属于健康的管理发展行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