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9日)
学友洪义喜爱太极拳,并在家乡也算是教练级别。
所以,陪同洪义走访陈家沟是必须的。
陈家沟在温县东部,一路上不断有旅游标识的渲染,交通也算很便利。没等进村就远远见到了一片仿古建筑,走近看时,知道这是在建设一座太极博物馆,尚未落成。
陈家沟并不大,但因太极而名,也因太极而得以发展。一个小村庄里,不时见到的都是太极拳学校,大大小小的竟有不少家。不过与登封那些规模和数量都让人咋舌的少林武校相比,也属于“小巫见大巫”了。
村子核心区域有一个陈氏太极祠堂,我与把门的人开个玩笑,说“老陈家在黑龙江的人回来看看老祖宗,还用买票进去吗?”结果人家连眼皮都没抬,只是摇头示意不可以。至少是这个陈家“闲孙”的态度,让洪义顿失走进祠堂的兴致,拉着我,走人。
其实,洪义学的是杨氏太极,是陈氏的一个分支,其“拳宗”名叫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学艺后到河北发展的一支,也是在陈氏的基础上更深度领悟太极之道,自创的一派拳法。
洪义拉着我走的目的是寻找“杨露禅学拳处”。
“杨露禅学拳处”很近,是一处很小的古民宅,几乎没有很多的修葺,原汁原味的少有问津,只在房子临街的电线杆上有一个不醒目的蓝牌牌。
看护此院的人似乎总是没有事情,当我们推门时,才踱着方步,慵懒的走了出来。而此时,我早已没有心思去拉呱聊天,便走到旁边随意的浏览着附近的几家老宅。可洪义不然,他过去就和这个看院子的人在那里饶有兴致聊起天了。肯定是大聊一番杨氏太极的故事。
返程路过一处有“太极圣地”壁照的地方,洪义要照上几张照片作纪念。
照相的时候我突发创意,让洪义教我比划一下子太极推手,然后留下一个纪念照。
在意犹未尽下,洪义给我再次细细讲了一番陈氏太极与杨氏太极的差别。这次听着很有寻味,很理解了一些太极内在的理念,用洪义的话说:太极很哲学。
我并不懂洪义讲的“哲学”,但我理解了太极的“柔和美”,以及认识到了太极的修身养性之道。可遗憾的是我一直处于“世事匆忙”、“浮躁凡尘”之中,难以安静。比如,在学校管理中我历来属于“风行者”,讲效率,讲速度。包括在生活中,连坐电梯先按关门还是先按楼层指示都要算计一下,在厨房里怎样快速、高效,烧水做饭的程序都要研究个透,走路时也要想着别无端的浪费时间,边走便打着手机。所以,我有自知之明,至少退休前,我无法心安。
心不安静咋能打太极?
可洪义说,打太极之后心就会安静下来。
我不置可否。但此行我认识了太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