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学校、家庭的问题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情愫,社会的原因也是不可回避的要素,这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问题,是需要综合治理的教育问题。
分析下来,属于社会因素的主要三大问题如下:
首先是社会浮躁的问题;其次是应试教育问题;再次是动漫网游的问题。
所谓社会之浮躁是基于经济为中心的问题,特别的舆论媒体的文化倾向更是如此。包括人们对成功的定义都简单到了“有钱”、“企业家”,至于那些赚不着钱的科学家却少有媒体关注,而被大家追捧的“歌星”背后的问题也是因为唱好几首歌就能大把的赚钱。事实上,这些问题对家庭的侵入自然不必去说,有钱的家庭、家长不仅自己在体验着“成功”,而且孩子也就会因此而享乐,享乐的后果就是不想去为学习而吃苦。
曾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老师说:学习好就是为了将来多赚钱,可我爷爷说了,俺家的钱下辈子都花不完……这话着实让无奈的老师头疼,但这确实是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教育问题所在。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女孩,在父母带他去看了一场香港来的歌星音乐会,之后就是整天陷入了痴迷的精神状态。倒不是因为现场观众的那种狂野的崇拜让他受刺激,而是回家后家长说这位歌星一场下来就能赚几十万元钱的事。当时女孩就问爸爸妈妈的月收入是多少?然后张着大嘴,“哇塞!”再后来就天天琢磨这事,不仅对学校的学习不感兴趣了,就连其它的活动也不愿意参加了,就想着咋当歌星的问题。
按理说,应试教育的问题当属于学校教育问题,可实在说又不是学校能解决的问题,最终还是一种社会问题。尽管近年来高考的“独木桥”在不断“加宽”,可应试教育的热度却丝毫不减,许多时候甚至是人为的在给学生制造学习的精神负担,以至于波及小学生。曾有一个教育调查,问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包括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内,竟然高度统一到了89.3%的孩子回答是考大学。试想,如此功利,如此目的性极强,且早早地直逼高考去施教于天真烂漫的孩子,后果将是什么?长期下来,把学习当做任务的思想,是极其可怕的,是滋生厌学的问题症结之一。
然而,这样的考试体制却又不是一所学校能解决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社会上教育主管部门能简单的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的问题。
至于动漫、网游的问题,如今也被社会上众多家长视为“猛虎”。而事实上,尽管有些内容还算是健康一些,还可以让儿童适度的接触,可在自控力较差的儿童中,如果“瘾上了”就是问题,尤其是在学校教育的高压下,在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双重“围剿”下,儿童若找到了“网游”这一快活去处,不着迷才怪呢!而着迷之后的问题必然是厌学。
如同前两篇,我是从分析问题入手的,至于如何解决小学生厌学的关键还是在于疏导,也应该从个性问题出发,因人而异的寻找最有效、最恰当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