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其伟大之处在于真心,在于无私。无私既不必藏匿,所以,通常来讲,母爱的表达及形式会呈现出全面、直接,甚至于溺爱。而且,期望未达时,恨铁不成钢的急切也无法掩饰那份真切的爱。
不仅母爱如此。大凡从内心便喜欢孩子的老师,在许多情况下,也会把这种折射着人性之美的爱毫不保留地送给孩子。诚然,对于家长和教师,把爱奉送给孩子们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举足登高去看,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人文精神所在。但若,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不警惕另一个侧面的问题所在。
说通俗一些,当我们把爱倾囊给与孩子时,往往不及思虑的问题有三:一是,孩子们是否对这样可能过度的爱能够接受?二是,能否产生“身在爱中不知爱”的效应?三是,当我们把爱无私奉献的同时,孩子们能否对此有所回应?
基于这样问题的提出,我们不妨泛举几个生活中的事例:
如一篇报载中惊呼:为了哄孙女吃饭,百般无奈的奶奶在什么招数都用过了也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最后竟然下跪求宝贝孙女进餐。呜呼!
又曾见到一幅令人心酸的照片:镜头捕捉了一个孩子,在“麦当劳”旁若无人并颇有贪婪状在大吃着一只鸡腿,不过在照片的另一半却站着一位衣着朴素,带着一份满足的目光,正在欣赏孩子吃鸡腿的母亲。对比那目光专注在鸡腿上的孩子时,摄影记者留给我们的画外音是:不知这样的母爱,将来会换回些什么……
另一个身边的事例是,我们的一名小学生,可能家庭已经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于是便不得以把孩子从溺爱的漩涡中强行拉出来,送到的我们这样的寄宿学校,希望改变一下环境,使孩子能够“独立行走”。而送来之后的问题是,已经四年级的孩子,竟然衣食洗漱,甚至于如何上厕所都不会自理。送来的前几天,几乎妈妈都必须来学校陪伴。而我们更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对待妈妈只会大喊大叫,甚至语言粗野,令人不敢想象孩子原来在家里会怎样?这个家庭中糊涂的爱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
面对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可否这样来明晰一个道理:爱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藏起一半。
事实上,这另一半恰恰是应该以不同形式来出现的,如严格要求,包括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要予以拒绝,对孩子的错误必须惩戒。或许,这另一半就是“放开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平台。但不管如何,我们应当清楚,常常换种形式出现的爱会更深刻,我们常说的“慈母严父”,其中父亲的理性可能比母亲更多一些,但就其严格来讲,又何尝不是大爱、不是真爱、不是更高一层级的爱呢?!
“严师出高徒”。这于我们的教育而言是必须肯定的,尽管如今的“赏识教育”使许多人把教育的辨识简单化,甚至颇有些走入“俗套”。但终归还必须清楚,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能“刮风”,必须按教育科学办事。所以,作为教师更加应该做到的是,让爱具有“含金量”,就不能把爱学生爱到偏离教育的地境,没有尺度、缺少规矩,这样停留在表象的爱,是误人子弟的爱!
在学校中,我们一定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从爱的形式上看,可能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表现就不一样。或者在于责任的缘故,那些优秀的班主任是会“变脸”的,是要把握“宽严有度”的原则和方法。许多时候要让爱以更高级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仍是爱,且是真爱!
再折返回我们提出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便需要常常地问己思过、三思再行。因为,我们的双手要扶起的不是“盆景”,而是未来的参天大木!
(本文编辑在《解码幼儿教育》)
评论